冬至后實驗室安全與效率指南:應對低溫環境的實用策略
更新時間:2025-11-10 瀏覽次數:39
冬至過后,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階段。低溫環境不僅影響實驗人員的舒適度,更可能對儀器設備、試劑穩定性及實驗數據準確性造成潛在威脅。實驗室工作人員需從環境管理、設備維護、個人防護及實驗操作四個維度調整工作策略,確保科研活動安全高效進行。
一、實驗室環境管理:維持適宜溫濕度
低溫易導致實驗室空氣干燥,靜電積聚風險增加,可能損壞精密電子儀器。建議每日記錄溫濕度數據,通過空調或加濕器將環境溫度控制在18-25℃,相對濕度保持在40%-60%。對于需低溫儲存的試劑(如某些生物制品),應檢查冰箱溫度波動范圍,避免因開門頻次過高導致溫度驟變。同時,定期清理通風管道,防止冷空氣積聚引發管道結冰。
二、儀器設備維護:預防低溫故障
許多精密儀器(如液相色譜儀、質譜儀)對運行環境溫度敏感。低溫可能導致溶劑黏度增加、泵體密封件老化加速。每日實驗前需提前30分鐘開啟儀器預熱,檢查循環水系統是否結冰。對于長期未使用的設備,應排空管路液體并置于干燥環境,避免凍裂風險。此外,電池驅動設備(如便攜式檢測儀)需定期充電,防止低溫導致電量驟降。
三、個人防護與健康管理
實驗室人員需穿戴防寒勞保用品,如防滑鞋、保暖手套,避免因地面結冰或接觸低溫金屬部件導致凍傷。操作揮發性試劑時,應選擇密閉性更好的防護面罩,防止低溫導致呼吸道黏膜敏感度下降而增加吸入風險。工作間隙可進行簡單拉伸運動,促進血液循環,預防長時間低溫環境引發的肌肉僵硬。
四、實驗操作調整:適應低溫特性
低溫會改變某些化學反應速率,需重新驗證實驗條件。例如,溶劑揮發速度減慢可能影響稱量精度,建議使用帶加熱功能的揮發控制裝置。對于需控溫的實驗(如酶活性檢測),應延長平衡時間以確保體系溫度均勻。實驗結束后,及時清理臺面水漬,防止結冰導致玻璃器皿破裂。
冬至后的低溫環境對實驗室管理提出更高要求。通過科學的環境控制、設備維護、個人防護及操作調整,既能保障實驗數據可靠性,也能維護人員與設備的安全,為全年科研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。
- (上一篇):微生物培養基有哪些分類?
- (下一篇):水質分析經常用到的耗材有哪些?